您好,欢迎访问广东振华教育研究院官网!
联系我们

广东振华教育研究院

电话:020-28142399

邮箱:http://www.zhenhua.net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大道北151号5楼

教育新闻

如何建设教育强市?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来支招

发布时间:2024-10-22人气: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东莞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有所作为?东莞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如何以高质量师资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10月18日上午,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2024年工作会议在市行政办事中心举办。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东莞市教育局局长叶淦奎主持会议。市教育局全体班子成员、镇街(园区)教管中心主任、直属学校代表等约120人参加会议。
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是市教育局组建的新型教育智库,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名家、高校教授、教科研机构研究员、中小学名校长,以及东莞市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组成。各委员长期关注东莞教育发展,自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发挥科学研究、战略规划和建言献策的职责,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当天,2位特邀嘉宾、12位咨询委员亲临会议现场,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东莞建设教育强市路径探索”主题,为东莞教育把脉开方、建言献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认为,作为一个超大城市,东莞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在教育发展方面也为全国创造了很多典型。于发友建议,教育发展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构建身心健康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全面培养体系,打造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现代教育体系,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
不少专家也针对特定类型和学段的教育提出了见解。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即要强化思政引领力,从机械灌输转化为无形的浸润;增强人才竞争力,从就业导向为主转为全面发展;彰显科技支撑力,从较少涉猎科研转而重视研发;提升民生保障力,从发展的参差不齐转型到共同发展;凝聚社会协同力,从校企合作为主转为多元互献;提升对外影响力,从借鉴为主转型为对外辐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国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国民十分关心东莞教育发展,一年多时间内多次来东莞调研。郑国民建议,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东莞可以设计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从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学位缺额、师资结构问题,到义务教育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再到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让每个镇街、学校都对未来教育将要面临的挑战能有明确的认识,抓住工作的重点。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吴颖民
“绿色发展,我认为是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突破口。”面对如何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一问,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吴颖民将教育发展与环境开发做类比,他认为,过去环境污染的路子不可持续,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出了问题。而今天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正是在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上出了问题。为此,他建议教育也应该进行绿色转型发展,要加强教师素质提升,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的绿色化。
清华附中原校长,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殿军
清华附中原校长,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殿军则聚焦于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提出学前教育要警惕过度强调普惠和普及,不能把普惠教育办成普通教育;公民办教育结构调整节奏更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民办教育导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叶文梓
“处于整体转型加快的阶段,教育发展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叶文梓提出,东莞教育要加快普通高中从分层发展到分类发展,加快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加快打造育人新空间,加快建设新型的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加快打造好东莞教育特色。其中,教育治理、民办教育和科学教育是东莞教育特色塑造的三个方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学男
“我们东莞市教育数字化基础非常好,如果我们现在开始科学客观的来规范来评估这些数据资产的话,未来它将发挥巨大的效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学男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将来的课堂将从以前师、生的关系变为师、机、生的关系,希望未来能够集合全国教师的优秀智慧,把智慧“喂”给数据大模型,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湾区校长教育研究院(香港)终身名誉院长郭其俊
大湾区校长教育研究院(香港)终身名誉院长郭其俊对东莞在高素质教育人才、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做出了肯定。他提议,东莞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治理的定力,处理好稳定与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的定位,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城市的教育;进一步强化教育品牌的意识,打造大德育、大融合的教育品牌。
除此之外,会上还有更多的议题被提及——从东莞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从教师职级晋升的规范和优化,到建设更具灵活性的师资调配机制;从前沿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到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的塑造,活动现场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建言献策。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会上,黎军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表示感谢,并表示接下来还将继续发挥好专家咨询委员会这一平台的重要作用,汇聚各方专业智慧、经验和力量,共同推动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她表示,接下来东莞教育发展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二是要加快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过峰阶段公办学位供给措施;三是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人才;四是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锻造“莞邑良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