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振华教育研究院官网!
联系我们

广东振华教育研究院

电话:020-28142399

邮箱:http://www.zhenhua.net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大道北151号5楼

教育新闻

专家学者齐聚莞中,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4-10-22人气:

如何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10月18日,2024年莞教论坛的重头戏“旗峰论教”在东莞中学初中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一线名师齐聚一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时代课题,分享观点与互动交流,碰撞智慧火花。

专家分享
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活动伊始,东莞市教育局主任督学罗桂森介绍了“旗峰论教”的背景以及东莞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举措。“希望各位专家的分享,能为东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较大的贡献,推动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姜久兴以《教育部“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给中学化学教学带来的新机遇》为主题进行发言。“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实施,为中学化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在“双减”政策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实施,为中学化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湾区校长教育研究院(香港)终身名誉院长郭其俊以《四维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发言。他从历史、国际、区域、学校四个维度,详细阐释了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路径,随后,他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代表性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深入分析了深圳中学、东莞中学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实践。
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六安以《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为主题发言。他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进行解读,强调从卓越标准、稀缺标准、产出标准、展示标准、社会价值标准等方面考察拔尖人才。最后,他以珠海一中为例,提出学校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仅要关注学术成绩,更要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搭建实践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要营造一定的环境,让他‘长’出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东莞中学校长王健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东莞中学在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介绍,东莞中学构建了以“1339”为核心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即: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多学段贯通培养、多学科融合教学、多层级分类实施的“三多”特色,构建学科融合、校本研发、活动设计“三条路径”,打造九大品牌项目。“东莞中学的科技教育不仅面向个别优秀学生,而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科技资源。”
圆桌论坛
探讨东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活动现场举行了圆桌论坛,邀请东华高级中学校长李岗、可园中学校长舒妙珠、长安实验中学校长陈雪晨、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校长戚思琴作分享。
李岗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总结为三个方面:即“两点认识”“三条路径”“四项举措”。他认为,三条路径则是要以成长档案和生涯规划“唤醒”学生的自我觉醒,以项目学习和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人文素养和价值引领“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四项举措包括从初、高中学段贯通培养入手,构建“加速”培养和“充实”培养多元课程体系,自主开发竞赛课程,搭建竞赛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等。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舒妙珠认为应以“多样选择”“探索实践”“贯通培养”三个关键词作引领。“多样选择”侧重的是课程选择的多样性;“探索实践”着重重构学习时间和空间,开发跨学科主题融合课和项目式学习移动课堂;“贯通培养”指积极推进跨学科、跨学段和跨区域的贯通培养机制,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够实现无缝过渡,持续提升。
陈雪晨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非精英教育,而是基于普育模式下的“全面滋养”。他认为,创新人才的涌现,应当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局限于少数人,关键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新土壤,让每一颗种子都有机会萌发。同时他强调,教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
戚思琴则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方面切入,以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的“一个核心、三个阶段、三项改革”校本育人体系为例进行介绍,学校在个性化发展阶段,开设了60多门校本课程;在核心素养提升阶段,学校通过“四层五类”乐融课程体系,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而在创新人才培养阶段,学校特别开设了STEM进阶课程群,并与东莞中学合作,开发小初衔接课程,确保资优学生能够不断突破,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