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振华教育研究院官网!
联系我们

广东振华教育研究院

电话:020-28142399 13038863820

邮箱:http://www.zhenhua.net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佛山大道北151号5楼

基础教育

周双喜,管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22人气:

66ede3ca7c2ddc58225f2e196bc3484.jpg【作者简介】

周双喜,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学工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科学,高等教育学;

管真,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学工处就创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摘要】

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生涯教育贯穿两个阶段,对提升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还存在生涯理念淡薄、师资队伍匮乏、课程衔接不畅、共享机制不全、测评工具混乱、评价机制欠缺等现实困境。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了生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现实困境,提出“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六共”策略,助力建构“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体系。

【关键词】

生涯教育;贯通式;高高衔接;新高考改革

【文本引用】

周双喜,管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5(01):46-53



生涯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以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为代表,强调人职匹配,要求既要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世界观等特质,又要了解工作世界中的职业要求、工作条件(薪酬)、发展前途等,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探索,生涯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发展出强调特质与人格取向的霍兰德人格类型论、强调发展取向的舒伯生涯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和社会学习取向的克朗伯兹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强调建构取向的生涯混沌理论和教练理论等。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方面,中国自古有之,只是表现的方式、理论的系统性跟西方有所差别。它与“生计”“志业”或“命运”等词含义有些相通,但又不能完全画上等号。20世纪80年代,西方生涯理论逐渐被引入我国,国内学者对其不断进行本土化探索,这为探寻“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高考招生制度的若干改革意见。高考由固定科目的选拔性质考试转变为由学生自由选科形式的能力测评,被称为“新高考”。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文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依据国家政策文件,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一方面,对学生“高高衔接”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对未来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选科学习、专业报考、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等问题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高考改革下强化高中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高考改革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和发展规划确定选考科目,并进一步依据专业确定要报考的大学。不管是学科选择、志愿填报还是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都要求强化高中生涯教育。一方面,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符合育人为本的教育基本规律。高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自我认知、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生涯规划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成才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生涯教育,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做好选择”“规划人生”要求。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树立未来职业理想的重要时期,要对自身的学习特长、学科优势等有更清晰的自我认知,要逐渐认识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要具备处理好个人学习、自身特长与未来职业发展关系的能力,要为终身发展强化理性思维和人生决策的能力。

(二)新高考改革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生涯教育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是面向学生个体的、充分考虑学生职业需求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在步入职场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和就业状况,架构起对自我、对职业环境的综合认知,了解自身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确定职业目标,最终通过科学合理的路径选择和有效行动达成职业目标的全过程。这些教育内容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社会提供更符合其市场需求的人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提升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成熟度,引领学生为了达成职业目标而坚持长期的努力和行动,不断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从而进一步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新高考改革下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文件范围已经从原先单一、独立的教育阶段,逐步延伸为不同教育阶段的一体化发展,这是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虽然分属教育的不同阶段,但都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坚持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办学”,又要着眼于教育的连续性要求“育人”。生涯教育恰恰具有贯穿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的独特属性。新高考改革强化了学生选科和专业报考的自主性,大学对人才选拔的需求也前置到了高中教育阶段,通过强化“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能够有效推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系统化谋划,生涯教育重视不够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虽然国家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生涯规划作为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尽早对自我进行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不断努力成长,但是对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缺少贯通式生涯教育的系统化顶层设计,缺乏细化的引导政策和措施保障,更未形成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政策引领的导向性不足,国家对生涯教育的整体布局谋划不够;学校对生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较少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师资力量和经费投入不足,多数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生涯教育指导平台缺乏专业化建设,难以满足生涯教育深入开展的需求;学生个体的生涯意识仍然淡薄,高考志愿填报由家长主导抉择,独立自主抉择性较差,大学毕业时工作选择“跟风随大流”,求稳保守、拈轻怕重、短视盲目等不良求职心态较为普遍。

(二)缺乏专业化教师,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生涯教育的不断发展,虽然已有少部分高中和高校设立了学生生涯教育中心,但师资队伍仍然匮乏,主要表现在“无人上”“难上好”。目前,高中和高校的生涯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偏少,师资紧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从事生涯教育授课的教师是由承担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的教师兼任的。高中生涯教育教师常由班主任、心理教师、任课教师兼任,高校生涯教育教师则多由辅导员、思政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兼任,这样很难保证生涯教育课程的质量以及高中、高校贯通式生涯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此外,生涯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明显不足:非专职教师并未经过系统化的培训与实践,在授课过程中大多照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件,对学生生涯教育的认知有较大局限,对学生的生涯咨询需求缺乏专业性指导,无法让学生在高中和高校的不同阶段依据其自身特点树立起科学的生涯观念,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着生涯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三)缺乏系统化教学,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既存在着重复性,又存在着脱节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课程无法进行良好的衔接。”[3]目前来看,虽然多数高中已经开设了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其课程体系存在“拼盘式”“碎片化”“大杂烩”等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会“大打折扣”,课程目标、组织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高校在生涯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则缺乏整体性和实用性,教育方式主要是“你听我讲”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资源也较为匮乏,缺乏课外职业实践探索和职场环境体验活动等,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引导学生系统化地思考自身的生涯规划并在就业选择时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导致生涯教育成效大打折扣。因此,高中与高校的生涯教育教学仍然相对孤立单一,无法形成有效贯通,导致课程体系衔接不畅。

(四)缺乏整合化资源,共享机制亟待完善

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不尽相同,各有侧重。高中教育阶段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甚至是“一俊遮百丑”,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甚至上升到“内卷”的境地,所以即使国家大力推行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相关政策,学校仍然面临生涯教育资源稀少的困境。高中阶段最常见生涯教育活动形式是讲座,仍停留在“纸上谈兵”,学生无法多维度、多元化感受到生涯教育的魅力。高等教育作为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教育阶段,客观上要求教育目标多元化,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因为和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更具有开展学生生涯教育的资源和条件,如开展校地实践活动、组织职业生涯体验周、开展生涯教育各类竞赛等。目前,高等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优质资源还未有效引入高中教育阶段,双方之间还未做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五)缺乏本土化测评方法,测评结果偏差大

职业测评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为基础,经过问卷设计、抽取样本、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过程设计编制而成。伴随着生涯教育的日益成熟发展,职业测评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科学认识自我的重要环节。目前,关于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人岗匹配、性格特点等的测评量表和工具非常多,质量良莠不齐,极易造成同一学生因为采用不同测评工具得出的测评结果偏差很大的现象。此外,目前生涯教育职业测评多是采用国外引进的量表和常模等测评工具,如美国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人格测试等,缺乏本土化且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科学测评工具,更没有适合“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测评量表和工具。这样就使得在开展贯通式生涯教育时,无法跟踪记录、对比分析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涯教育发展和变化情况,严重制约着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

(六)缺乏评价督导机制,生涯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国家制定了鼓励开展“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大力倡导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强化生涯教育,但是缺少对两个阶段生涯教育完成目标和达到效果的评价标准及督导机制,导致各个省市地区因经济发展、产业状况、教育基础不平衡等因素影响,生涯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成效差异明显。目前仍有少部分地区生涯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尚未开展生涯教育活动。生涯教育的开展情况无从考核和评价,无法得到正向的反馈和负向的督导,严重影响生涯教育工作的调整实施和改进完善,不利于高中和高校生涯教育的贯通式发展。




三、“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共树贯通式生涯教育发展理念

树立“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发展理念,国家要强化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明确各级责任,真正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的贯通式生涯教育联动机制,形成强大的生涯教育合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生涯教育的实施方案,确保国家政策措施的细化落实,对学校进一步加强引导,明确生涯教育目标、纲要、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实现生涯教育从高中阶段到高校阶段的有效衔接。学校要提高对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条件建设、教材选编、活动开展等方面内容,建立健全生涯教育激励机制和专职教师晋升发展机制,把生涯教育落实落细。家长要重视生涯教育,尽早帮助孩子树立生涯规划意识,鼓励孩子充分了解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对未来人生和职业目标的思考和探索,并努力为实现目标积极行动。学生要通过生涯教育,对自我进行全面认知,了解自身在爱好特长、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尽早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共构贯通式生涯教育师资团队

高中和高校要将生涯教育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程,将生涯教育师资团队列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共同努力建构一支相对稳定、经验丰富、高效务实的贯通式生涯教育团队。高中和高校要定期组织生涯教育教师共同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专题培训,实行“以老带新”师徒制,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共同组织开展讲座沙龙、集体备课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不断加强高中和高校生涯教师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依托职业规划等主题,开展生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探索开展“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的有效方式、路径和载体;共同参与学生生涯教育活动,特别是职场体验、情景模拟以及生涯咨询等生涯指导活动,在沉浸式、体验式的生涯教育交流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增强高中和高校生涯教育师资队伍之间的学习交流和融合提升;共同整合教师资源,着力培养“双校友”导师(导师兼具高中和高校校友的双重身份),在学业规划、职场感受、生涯体验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涯认知,探索多元化职业发展路径。

(三)共建贯通式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高中和高校要通过系统化设计,建立科学完善的贯通式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打破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壁垒,既要符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认知和理解的范畴,又要能够实现生涯教育的有效衔接。高中和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尽相同,但是生涯教育教学内容却应紧密相连。高中要着力于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启蒙和唤醒教育,高校应重点加强在生涯教育不同阶段的渐进培养。“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教学内容可分为“高中篇”和“高校篇”上下两篇,对高中和高校的生涯教育做深度“逻辑链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自身生涯发展需求和一线生涯教育教师的教学需求,让学生能够以终为始,将高中和高校生涯教育顺畅衔接。要丰富一体化教学方式,通过团体辅导、课堂反转、工作案例等有效方式来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学会运用生涯教育理论指导自身成长发展。要合理延伸课本教材内容,充分运用“生涯教育+学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挖掘学科教育中蕴含的生涯教育的有效信息,使生涯教育广泛运用于学科教育之中,在更广的范围内注入生涯教育的学习内容。

(四)共享贯通式生涯教育内外资源

相比于高中教育阶段,高校与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联系紧密,更具有开展生涯教育的有利条件和保障。要对高中和高校两个阶段的生涯教育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高等教育阶段生涯教育方面的有利资源有效引入高中教育,做好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要向高中常态化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等优质教育资源,满足高中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注重分类分层进行开放共享,使共享的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高校还要向高中主动共享科研资源,让高中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感兴趣的科研方向以及相关研究性课题,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未来的生涯规划决策奠定基础。此外,高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协调联系,连同高中一道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可以共同组织参与企业职场体验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工作环境、感受企业文化;可以建立对口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提前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获得经验;可以举办职场精英沙龙讲座,帮助学生获取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的最新信息,了解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等。

(五)共探贯通式生涯教育测评方法

高中和高校开展生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科学衡量学生生涯发展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生涯教育研究、针对性生涯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测评工具。基于目前测评方法良莠不齐且多为“舶来品”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和国内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特征,组织权威专家共同研发编制广泛适用的权威测试量表及其模型,对学生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等做出科学评价和有效测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评估自我,挖掘自身优势和所长。基于目前高中和高校生涯教育随意使用不同生涯测评方法和工具的问题,高中和高校应共同探索贯通式生涯教育测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更好地收集数据进行教育研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科学精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身处高中和高校不同阶段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动态发展变化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水平。

(六)共行贯通式生涯教育评价机制

为更好地开展生涯教育,地方政府应该依据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对“高高衔接”贯通式生涯教育制定出台细化落实文件,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水平、龙头产业、人才政策等因素,指导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高效的生涯教育保障体系。在指导性政策的引领下,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督导机制,这是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评价机制要将定性考核评价和定量考核评价相结合,并分别立足两个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特点来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体系。高中教育阶段评价指标应该包含学生职业生涯意识、职业兴趣爱好、志愿填报与选科精准度等,高等教育阶段评价指标应该包含学生毕业前、就业后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等。具体来说,毕业前评价指标应围绕学生专业认知、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学业状况等方面,就业后评价指标应围绕学生专业相关度、工作稳定性、个人职业发展状况、平均月收入等方面,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指标应围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对学校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开展情况的评价等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引导高校做好毕业生的中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反馈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生涯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完善生涯教育评价体系,还可结合省市区域实际情况,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组建“高高衔接”专家工作小组,定期对该区域内实施贯通式生涯教育的高中和高校进行评价和督导,收集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反馈,从而助力高中和高校更好地开展贯通式生涯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J].基础教育参考,2019(13):8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3]陆伟锋,袁小梅.国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2):85-89.

[4]尹兆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88-92.

[5]邢卫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23(5):66-73.

[6]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32-38.

[7]孙夕礼.“高中-高校”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3(1):49-51.

[8]李颖,安宁,朱峰.新高考改革视域下“高大协同育人”现状与实施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73-79.

[9]张轶瑶,卞辉.“高高衔接”之实践困境与路径破解[J].教育现代化,2016(38):117-120.

[10]郅鹏.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33):58-60.

[11]王新凤,杨玉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现状与政策期许[J].中国教育学刊,2023(5):29-34.

[12]翟文艳,丁群.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研究[J].高教学刊,2023(33):157-160,164.

[13]钱德敏.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5-17.

[13]邹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北京三所高中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8.

[14]彭健.教育评价改革视角下大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衔接体系构建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6):98-102.

[15]赵淑梅.大学与高中教育衔接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4(5):24-29,94.

[15]李静.新课标下大学与高中化学教育衔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16]Ha-Ra Kim, Hang-Shim Lee H S.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amo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spiration,career decision self efficacy,career supports of parents,and career barriers[J].Korean Association For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2019,19(16):1121-1142.

[17]Kim Hyemin,Ra Young-An.Effect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decision level on career preparation behavior of south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2,19(20):13705-13705.

[18]Wang Yibin.Research 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2023,7(12):192- 196.